浮头式换热器详细结构及管壳式、容积式、浮头式换热器技术参数
2020/3/8 9:39:07点击:
浮头式换热器的浮头部分结构,按不同的要求可设计成各种形式,除必须考虑管束能在设备内自由移动外,还必须考虑到浮头部分的检修、安装和清洗的方便。图2所示结构,其浮头部分虽可以自由移动,但管束不能抽出壳休。优点是在相同的壳体直径下,布管数多,换热面积增加,但对于换热管外壁要求经常清洗的情况,不宜采用此结构形式。
图3所示为钩圈结构,在设计时必须考虑浮头管板的外径Do。该外径应小于壳体内径Di,一般推荐浮头管板与壳体内壁的间隙b1=3~5㎜。这样,当浮头处的钩圈拆卸后,即可将管束从壳体内抽出,以便进行检修、清洗。浮头盖需在管束装入后才能进行装配,所以在设计中应考虑保证浮头盖在装配时的必要空间。
钩圈一般都为对开式结构,要求密封可靠,结构简单、紧凑、便于制造和拆装方便。
目前钩圈的常用形式见图4。图4(a)为A型钩圈,在20世纪50年代及以前的浮头式换热器中采用较多。钩圈厚度通过强度计算决定。由于钩圈底部距浮头管板较远,使得浮头端壳程介质的死角增大,减少管束的有效传热面积。图4(b)为B型钩圈,为国外引进型式,钩圈厚度根据浮头管板厚度加上经验值决定。一般B型钩圈厚度较A型钩圈厚度薄。上紧浮头的双头螺柱,A型较B型长,螺柱的稳定性也差。A型结构浮头管板和钩圈的斜槽均采用12°。而B型结构由于浮头管板和钩圈的斜槽采用不同的倾角,管板斜槽斜度18°,而钩圈为17°,钩部厚度为30㎜。管板外径与钩圈内径的间隙控制在0.25~0.4㎜。这样在上紧螺柱时,间隙将消失而使管板对钩圈起到支撑并控制钩圈转角的作用,既保证螺柱的弯曲变形在允许范围内,又保证有效密封作用。
图5所示结构为管束装入或抽出时,不需先将浮头部分拆除,检修、安装及清洗等工作均可在壳体外进行,比较方便。但是该结构的壳体直径要比上述浮头换热器增大。浮头处结构可做成图5(a)和(b)两种形式。
图6是浮头换热器中又一种形式,它是一种单程浮头换热器,在管程出口处采用填料函结构。图6(a)的结构在设计时应考虑浮动一端的管板外径小于壳体内径,以便管束可以在壳体内抽出。在浮头头盖相连接的出口管,应尽量选用标准,以利安装与制造。
钩圈一般都为对开式结构,要求密封可靠,结构简单、紧凑、便于制造和拆装方便。
目前钩圈的常用形式见图4。图4(a)为A型钩圈,在20世纪50年代及以前的浮头式换热器中采用较多。钩圈厚度通过强度计算决定。由于钩圈底部距浮头管板较远,使得浮头端壳程介质的死角增大,减少管束的有效传热面积。图4(b)为B型钩圈,为国外引进型式,钩圈厚度根据浮头管板厚度加上经验值决定。一般B型钩圈厚度较A型钩圈厚度薄。上紧浮头的双头螺柱,A型较B型长,螺柱的稳定性也差。A型结构浮头管板和钩圈的斜槽均采用12°。而B型结构由于浮头管板和钩圈的斜槽采用不同的倾角,管板斜槽斜度18°,而钩圈为17°,钩部厚度为30㎜。管板外径与钩圈内径的间隙控制在0.25~0.4㎜。这样在上紧螺柱时,间隙将消失而使管板对钩圈起到支撑并控制钩圈转角的作用,既保证螺柱的弯曲变形在允许范围内,又保证有效密封作用。
规 格(m2)
|
有效长度(mm)
|
外径(mm)
|
重量(kg)
|
0.5
|
800
|
159
|
60
|
1
|
800
|
159
|
90
|
1.5
|
1200
|
208
|
138
|
2
|
1200
|
220
|
155
|
3
|
1400
|
300
|
236
|
5
|
1200
|
300
|
260
|
10
|
1600
|
400
|
390
|
15
|
2400
|
400
|
560
|
20
|
2600
|
400
|
800
|
30
|
3200
|
450
|
1005
|
40
|
3500
|
500
|
1310
|
50
|
4000
|
500
|
1620
|
60
|
4000
|
500
|
1850
|
70
|
4000
|
500
|
2080
|
80
|
3500
|
600
|
2320
|
90
|
4000
|
600
|
2600
|
100
|
3000
|
700
|
2950
|
- 上一篇:石墨换热器结构及特性 2020/3/8
- 下一篇:钛换热器内漏的确定及处理方法 2020/3/7